家园联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理论性学习 | |||
日期 | 2025年9 月30日 | 地点 | 教工之家 |
主讲人 | 李舒青 | 学习者 | 袁铭钰 |
学习内容 | 大班科学领域《神奇的摩擦力》和大班科学领域《有趣的酸和碱》观课有感 | ||
内容摘要: 大班科学:神奇的摩擦力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体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知道不同物体表面、不同重量会影响摩擦力大小。 2.能动手操作实验,并用简单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提升观察与表达能力。 3.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乐于参与探索活动,体验合作实验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材料:光滑木板、粗糙砂纸、毛绒布(三种不同摩擦力表面);轻/重两个相同造型的小车;记录表(画有“表面”“小车快慢”图案);湿巾(实验后清洁)。 2.安全提示:提前检查材料边缘是否光滑,避免划伤;提醒幼儿实验时不推搡,有序操作。 三、活动过程 1.导入: 播放“小朋友滑滑梯”视频,提问:“为什么在草地上跑比在滑梯上跑更费劲?”引发幼儿对“阻力”的初步思考,引出“摩擦力”。 2.探索实验: 实验1(表面差异):分组让幼儿将同一辆小车分别从光滑木板、粗糙砂纸、毛绒布上滑下,观察小车滑动速度,记录“快/慢”。 实验2(重量差异):用轻、重两辆小车在同一块木板上滑下,对比滑动速度,引导发现“重的小车滑得更慢”。 3.分享与小结: 邀请小组分享记录结果,教师用“粗糙的路面会‘拉住’小车,让它跑不快”类比,帮助幼儿理解“表面越粗糙、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结合生活举例:“鞋底有花纹是为了增加摩擦力,防止滑倒”,让幼儿感知摩擦力的作用。 四、活动延伸 建议家长带幼儿在家体验“穿袜子在地板/地毯上走路”,进一步感受不同表面的摩擦力差异。
大班科学:有趣的酸和碱 一、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初步感知醋、柠檬汁等酸性物质,小苏打、肥皂水等碱性物质,知道它们混合会产生气泡。 2.通过动手操作,提升观察、比较和简单记录的能力。 3.激发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愿意和同伴分享发现。 二、活动准备 1.材料:透明塑料杯(每人1个)、醋、柠檬汁、小苏打、肥皂水、搅拌棒、食用色素(可选)、记录表(画有“材料”“现象”简单图案)。 2.安全提示:提前告知幼儿不品尝材料,实验后洗手。 三、活动过程 1.导入:出示“神秘泡泡水”(小苏打+水),提问“怎样能让杯子里冒出泡泡?”,引发幼儿猜想,导入活动。 2.探索: 分发材料,引导幼儿将醋、柠檬汁分别倒入装有小苏打的杯子,观察“泡泡”现象。 再尝试将肥皂水倒入小苏打杯,对比是否产生泡泡,初步区分酸、碱与小苏打的不同反应。 3.记录与分享:幼儿用“打√/打×”在记录表上标记“是否冒泡泡”,邀请2-3名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 4.小结:简单讲解“醋、柠檬汁是酸性的,和小苏打(碱性)混合会产生泡泡”,用“好朋友见面拥抱”类比反应原理,帮助幼儿理解。 四、活动延伸 建议家长和幼儿在家用“番茄汁、牙膏”继续探索,记录更多酸、碱材料的反应。 | |||
学习收获: 通过观摩这两节大班科学活动,我对如何通过家园联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活动目标的设定紧密贴合幼儿认知特点,既包含基础科学知识的传递,又注重观察、表达等能力的提升,更通过生活化案例激发探究兴趣,这种"知-能-情"三维目标的设计为后续家园共育指明了方向。 其次,活动准备中材料的选择极具巧思,如《神奇的摩擦力》选用三种不同触感的表面材料,既安全又直观;《有趣的酸和碱》通过透明杯具与食用色素的搭配,让化学变化可视化,这些设计启示我们在家庭延伸活动中可充分利用生活物品(如不同材质的布料、厨房调味品)开展科学探索。 活动过程中"导入-实验-分享-延伸"的闭环结构值得借鉴,特别是教师运用生活化语言(如"路面拉住小车")解释科学原理,以及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幼儿自主发现,这种"做中学"的模式能有效迁移到家庭场景中。例如家长可借鉴"穿袜子走路"的延伸活动,设计"不同鞋底在斜坡上的滑动"等亲子实验,将科学探究融入日常生活。 最后,两节活动均强调安全提示与记录习惯的培养,这为家园共育提供了重要抓手。后续可设计家庭实验记录本,鼓励幼儿用图画或符号记录发现,家长通过拍照、视频等方式参与过程性评价,形成"幼儿园引导-家庭实践-成果反馈"的良性互动机制。 | |||
课题组理论学习表(9月袁铭钰)
发布时间:2025-10-1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舒青
附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