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2024区科学专项课题:家园联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过程性材料>>文章内容
课题组理论学习表(9月徐涵粟)
发布时间:2025-10-1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舒青

家园联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理论性学习

日期

2025年9 月30日

地点

教工之家

主讲人

李舒青

学习者

徐涵粟

学习内容

大班科学领域《神奇的摩擦力》和大班科学领域《有趣的酸和碱》观课有感

内容摘要:

大班科学:神奇的摩擦力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体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知道不同物体表面、不同重量会影响摩擦力大小。

2.能动手操作实验,并用简单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提升观察与表达能力。

3.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乐于参与探索活动,体验合作实验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材料:光滑木板、粗糙砂纸、毛绒布(三种不同摩擦力表面);轻/重两个相同造型的小车;记录表(画有“表面”“小车快慢”图案);湿巾(实验后清洁)。

2.安全提示:提前检查材料边缘是否光滑,避免划伤;提醒幼儿实验时不推搡,有序操作。

三、活动过程

1.导入:

 播放“小朋友滑滑梯”视频,提问:“为什么在草地上跑比在滑梯上跑更费劲?”引发幼儿对“阻力”的初步思考,引出“摩擦力”。

2.探索实验:

实验1(表面差异):分组让幼儿将同一辆小车分别从光滑木板、粗糙砂纸、毛绒布上滑下,观察小车滑动速度,记录“快/慢”。

实验2(重量差异):用轻、重两辆小车在同一块木板上滑下,对比滑动速度,引导发现“重的小车滑得更慢”。

3.分享与小结:

邀请小组分享记录结果,教师用“粗糙的路面会‘拉住’小车,让它跑不快”类比,帮助幼儿理解“表面越粗糙、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结合生活举例:“鞋底有花纹是为了增加摩擦力,防止滑倒”,让幼儿感知摩擦力的作用。

四、活动延伸

建议家长带幼儿在家体验“穿袜子在地板/地毯上走路”,进一步感受不同表面的摩擦力差异。

 

大班科学:有趣的酸和碱

一、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初步感知醋、柠檬汁等酸性物质,小苏打、肥皂水等碱性物质,知道它们混合会产生气泡。

2.通过动手操作,提升观察、比较和简单记录的能力。

3.激发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愿意和同伴分享发现。

二、活动准备

1.材料:透明塑料杯(每人1个)、醋、柠檬汁、小苏打、肥皂水、搅拌棒、食用色素(可选)、记录表(画有“材料”“现象”简单图案)。

2.安全提示:提前告知幼儿不品尝材料,实验后洗手。

三、活动过程

1.导入:出示“神秘泡泡水”(小苏打+水),提问“怎样能让杯子里冒出泡泡?”,引发幼儿猜想,导入活动。

2.探索:

分发材料,引导幼儿将醋、柠檬汁分别倒入装有小苏打的杯子,观察“泡泡”现象。

再尝试将肥皂水倒入小苏打杯,对比是否产生泡泡,初步区分酸、碱与小苏打的不同反应。

3.记录与分享:幼儿用“打√/打×”在记录表上标记“是否冒泡泡”,邀请2-3名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

4.小结:简单讲解“醋、柠檬汁是酸性的,和小苏打(碱性)混合会产生泡泡”,用“好朋友见面拥抱”类比反应原理,帮助幼儿理解。

四、活动延伸

建议家长和幼儿在家用“番茄汁、牙膏”继续探索,记录更多酸、碱材料的反应。

学习收获:

近期,我有幸观摩了大班科学领域《神奇的摩擦力》和《有趣的酸和碱》两节精彩课程,收获满满,感触颇深。

在《神奇的摩擦力》课堂上,教师巧妙地以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引入,如走路防滑、手握杯子等,瞬间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通过“拔河比赛”“推箱子”等趣味实验,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摩擦力的存在与作用。孩子们在操作中观察、讨论,不仅理解了摩擦力的概念,还积极探索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

而《有趣的酸和碱》这节课,教师则借助神奇的变色实验抓住孩子们的眼球。利用紫甘蓝水作为指示剂,让孩子们亲眼见证酸性和碱性物质使溶液发生的奇妙颜色变化。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鼓励孩子们大胆猜测、小心求证,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这两节课都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注重引导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教师巧妙的设计、生动的语言和积极的引导,让科学课堂充满了趣味性和探索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借鉴这些优秀经验,为幼儿创造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天宁区华润幼儿园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