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联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理论性学习 | |||
日期 | 2025年9 月30日 | 地点 | 教工之家 |
主讲人 | 李舒青 | 学习者 | 史秋萍 |
学习内容 | 大班科学领域《有趣的风》和大班科学领域《声音的秘密》观课有感 | ||
内容摘要: 大班科学《声音的秘密》 1. 情景导入:播放好听音乐,引导幼儿讨论生活中的其他声音,激发探索兴趣。 2. 自由探索:幼儿自主选择乐器操作,展示并交流“物体如何发声”,为后续实验铺垫。 3. 实验结论:通过“敲击小鼓使鼓面豆子跳动”实验,得出“声音由物体碰撞振动产生”的结论。 4. 深度探索:幼儿尝试改变拍打鼓面的力量,发现“振动强则声音大、振动弱则声音小”的规律。 5. 直观感知:借助声音驻波器,进一步理解物体振动与声音大小的关系。 6. 生活联结:引导幼儿认识汽车轰鸣、工地施工等噪音及危害,对比感受好听声音的积极作用。 大班科学《有趣的风》教案内容摘要 1. 情景导入,引出风: 教师用“气球放气带动风车转动”的实验,抛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气球里的空气流出为何让风车动”,直接点明“空气流动形成风”的核心概念,再通过“风车静止”对比,强化“无风则风车不动”的认知。 2. 动手探究,制造风: 身体制造风:让幼儿自主用身体部位(如嘴吹、手扇、跑动)让风车转动,总结“身体动带动空气流动形成风”; 材料制造风:提供毛巾、帽子等材料,幼儿尝试用材料(如挥毛巾、抖帽子)让风车动,进一步巩固“物体运动引发空气流动形成风”的原理。 3. 对比观察,感知风的大小: 针对“风车转动快慢不同”的现象,邀请幼儿展示玩法(走 vs 跑),引导发现“跑时空气流动快、风大,风车转得快;走时空气流动慢、风小,风车转得慢”,理解风的大小与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 4. 总结延伸,了解风的利弊: 结合生活经验,说明风的益处(发电、吹干衣服、传播种子等)与危害(台风、龙卷风推倒房屋树木等),并介绍人类应对风灾的方法(建防护林、天气预报),让幼儿全面认识风的特性。 | |||
学习收获: 一、幼儿层面:知识、能力与思维的多维成长 1. 科学认知更具象:通过亲手操作,幼儿从“被动听知识”转为“主动探原理”,清晰掌握两大核心科学概念——知道“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理解“空气流动形成风”,还能区分“声音大小与振动强度”“风的大小与空气流动速度”的关联,打破对“无形事物”的认知模糊感。 2. 探究能力再提升:在“制造风”“让豆子跳得更高”等任务中,幼儿学会自主选择材料(如用毛巾挥风、用不同力度敲鼓)、对比实验结果(风车转得快 vs 慢)、总结规律,动手操作与逻辑思维能力同步发展,还养成了“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索习惯。 3. 生活联结更紧密:了解“噪音危害”“风的利弊”后,幼儿能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场景结合,比如主动说“不在教室大声吵闹”“台风天要待在家里”,学会用科学视角观察、应对身边事物,萌发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保护意识。 二、教师层面:教学设计与指导策略的优化启示 1. 材料投放需“精准服务目标”:两节活动均用“低结构、高互动”的材料(如可发声的乐器、能转动的风车),让抽象科学原理变可感知,启示教师投放材料时需紧扣目标,既要满足幼儿“玩”的兴趣,又要能支撑核心知识的探究。 2. 指导方法要“留白与引导结合”:教师通过“抛问题(如‘风车为什么转得不一样快’)→ 放手试→ 总结提升”的流程,既给幼儿自主探索空间,又在关键节点点拨,避免“包办代替”,这种“以幼儿为主体”的指导方式,能更高效激发幼儿的探究欲。 3. 活动延伸应“关联生活与情感”:从“感受好听声音的快乐”到“了解风的造福与防护”,均将科学知识与情感、生活技能结合,提示教师设计活动时,需超越“知识传递”,融入价值观引导,让科学教育更有温度与实用性。 | |||
课题组理论学习表(9月史秋萍)
发布时间:2025-10-1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舒青
附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