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联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理论性学习 | |||
日期 | 2025年9 月30日 | 地点 | 教工之家 |
主讲人 | 李舒青 | 学习者 | 姜莲 |
学习内容 | 大班科学领域《有趣的风》和大班科学领域《声音的秘密》观课有感 | ||
内容摘要: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风》 一、导入: 抛出问题,出示气球、风车,引出风。 二、利用身体、和提供材料制造风,再次巩固空气流动形成风。 1.探索用身体制造风让风车动起来的方法。 2.个别幼儿尝试。 3.探索用提供材料制造风的方法。 4.幼儿个别展示。 三、感知风有大小。 1.请两个小朋友上来展示他是怎么玩风车的,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感知。 2.总结:走着风车转的慢,跑着风车转的快。跑着快,空气流动的快风就大,空气流动的慢风就小,大风会让风车转的快,小风风车就会转的慢。 四、小结: 知道风的利弊。 大班科学《声音的秘密》 一、创设情景,导入主题。 1.教师播放好听的音乐,幼儿感受这段音乐的美好。 2.激发兴趣,谈谈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 二、自由探索,交流讨论。 1.幼儿自由选择乐器,并请个别幼儿向集体展示。 2.交流自己的发现,引导幼儿说出这种物体是怎么发出声音的,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三、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教师出示小鼓,敲击产生声音,通过小豆子在鼓面上跳舞的实验,从而明白,声音是因为物体间碰撞振动而产生的。 四、教师设疑 1.怎样能使小豆子在鼓面上跳的高一点?怎样使小豆子在鼓面上跳的低一点?幼儿探索,并实际操作,得出结论,拍打鼓面的力量与小豆子跳的高低有关系。 2.教师总结:物体振动强度大,产生的声音就会大;相反,物体振动强度小,发出的声音小。 五、结合声音驻波器,想象直观的感受物体振动与声音大小的关系。 六、幼儿感受生活中的噪音,如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建筑工地的施工声、KTV唱歌的声音等,了解噪音对人们的危害,同时感受好听的声音带给人们的愉悦感。 | |||
学习收获: 有幸观摩了两节大班科学活动,整节课脉络清晰、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幼儿是科学探究的主体”这一理念。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和有效的引导,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和快乐游戏中,建构了关于风的初步科学概念。 一、巧设情境,兴趣为先——点燃探究的火花 活动的导入环节极具巧思。教师以“气球让风车动起来”的“小魔术”开场,瞬间抓住了所有孩子的注意力。这个设计不仅充满了趣味性,更蕴含着核心的科学原理——空气流动形成风。教师没有进行生硬的灌输,而是通过一个直观、神奇的现象,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次活动的主题,成功地激发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后续的探索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层层递进,体验为本——构建认知的阶梯 两节课的活动过程设计体现了鲜明的层次性,遵循了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1. 第一层:身体探索,感知风的产生。 教师首先引导幼儿“用身体制造风”,这是一个非常高明且开放的设计。孩子们通过扇动胳膊、用嘴吹气、奔跑、跳跃等方式,直接感知到自身运动与风产生之间的联系。这个环节让抽象的“空气流动”变得可感、可知,是概念建构的第一步。 2. 第二层:工具探索,验证科学原理。 在身体探索的基础上,教师提供了毛巾、帽子、纸等多样化的材料,鼓励幼儿尝试用工具造风。这不仅丰富了探究的形式,更在无形中验证和巩固了“任何物体运动都会引起空气流动形成风”这一原理。幼儿在操作不同材料的过程中,比较着造风效果的异同,科学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3. 第三层:对比观察,感知风的属性。 教师敏锐地捕捉到“风车转速不同”这一现象,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幼儿进入“感知风力大小”的深度探究。通过让幼儿对比“走与跑”等不同力度下风车的转速,他们直观地发现了“空气流动快慢”与“风力大小”之间的关系。这一环节将幼儿的感性经验提升到了理性概括,是本节课的科学核心所在。 三、联系生活,升华主题——拓展科学的视野 活动的结尾部分,教师引导幼儿从课堂走向生活,探讨风的利与弊。这不仅扩展了幼儿的知识面,更培养了幼儿辨证看待事物的科学态度。通过讨论风能发电、传播种子与台风、龙卷风等不同侧面,孩子们了解到风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最后提及人类利用智慧(如防护林、天气预报)减少风害,更是巧妙地在幼儿心中种下了利用科学、敬畏自然的种子。 四、一点思考与建议 这是两节非常成功的科学活动。若说可优化之处,或许可以在以下方面稍作思考: 1.记录的引入:对于大班下学期的幼儿,可以尝试引入简单的记录环节。例如,在探究“风力大小”时,可以请幼儿用画符号(如画一颗星代表小风,三颗星代表大风)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用不同方法制造出的风力大小,从而初步培养其科学探究的记录意识和能力。 2.挑战的升级:在活动延伸中,可以设置更有挑战性的任务,如:“你能制造出让风车顺时针/逆时针转的风吗?”或者“你能用这些材料制造出一股‘定向风’,吹动桌上的纸团到达终点吗?”以此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究深度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 |||
课题组理论学习表(9月姜莲)
发布时间:2025-10-1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舒青
附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