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联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理论性学习 | |||
日期 | 2025年 6月 13 日 | 地点 | 教工之家 |
主讲人 | 李舒青 | 学习者 | 蒋鑫 |
学习内容 | 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 ||
内容摘要: 幼儿科学探究能力与直觉思维的内涵及关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指幼儿主动探索客观事物、掌握探究方法、形成科学概念的能力,由外部动手操作能力和内部思维能力组成。直觉思维是幼儿通过形象或视觉手段对问题进行跳跃式直接领悟的思维过程,它既是发展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目标之一。 幼儿直觉思维的特点:具有结构经验性,基于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产生;直观性,依赖对事物的直接观察和感知;想象性与猜测性,包含猜测和想象成分;模仿性,易受外界影响;差异性,存在个体差异但可通过后天训练弥补。 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内容贴近生活且难度螺旋式递增,从幼儿熟悉的事物出发并逐步增加难度;提供操作材料,鼓励幼儿动手操作,以刺激直觉思维;创造问题情境,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引发探究兴趣;教师提供榜样,善用直觉思维,激发幼儿模仿;尊重幼儿差异,注重过程评价,关注探究过程中的成长。 | |||
学习收获: 在幼儿园进行的“冰块融化”探究活动里,幼儿用手触碰冰块后,迅速得出“冰遇热会变小”的结论。这一情况表明直觉思维对科学探究有推动作用,不过也显现出因结构性经验引发的认知偏差。例如,有幼儿错误地觉得“冰块消失是被手吃掉了”。这让我们思考:怎样借助直觉思维的特性,构建符合幼儿认知规律的科学探究途径呢? 从大班的“豆苗生长”项目能观察到,幼儿借助每日浇灌、测量等操作(也就是外部动手能力),加上“叶子变黄是渴了”这种拟人化猜想(彰显了直觉思维的想象性),慢慢形成了有关植物需水量的科学概念。教师及时开展对比组实验,引导幼儿察觉阳光、温度对豆苗生长的作用,这证实了直觉思维要与系统探究相融合。若有个别幼儿仍认为“多浇水就能长高”,教师利用连续三周的数据记录图,助其修正基于经验的认知,这体现了差异性原则的应用意义。 依据某幼儿园“影子剧场”项目的成功做法,提出五维策略:一是选取“水的三态变化”等生活化的主题,借助冻冰花实验帮幼儿构建温度概念;二是给予彩色透光片,让幼儿在拼搭活动中探寻光影规律;三是营造“磁铁救小船”的情境,记录幼儿像“磁铁会游泳”之类的猜想;四是教师演示用树叶拓印的方式,引导幼儿推断叶脉走向;五是运用过程性评价表,记录幼儿从“随意摆弄齿轮”到“发现咬合传动”的思维发展进程。这些策略可将直觉思维转化为科学探究的有效助力。 | |||
课题组理论性学习(6月蒋鑫)
发布时间:2025-06-2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舒青
附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