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2024区科学专项课题:家园联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过程性材料>>文章内容
课题组理论性学习(5月蒋丹琴)
发布时间:2025-06-03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舒青

家园联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理论性学习

日期

2025年 523

地点

教工之家

主讲人

李舒青

学习者

蒋丹琴

学习内容

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幼儿园科学区角的个案研究

内容摘要:

1.研究背景与目的

 政策背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家庭是幼儿园合作伙伴,家长资源开发利用受重视。

实践困境:长沙市S园在科学区角游戏中面临指导人手不足问题,受户外混龄体育活动启发,引入家长资源。

研究目标:总结S园利用家长资源的历程、作用及策略,分析问题并提出建议。

2.家长作用与利用策略

 家长四大作用

材料准备:协助教师制作、收集游戏材料,如手工小鱼、废旧物品等,减轻教师负担。

安全监督:活动中关注幼儿安全,如防止幼儿将游戏材料放入口中,保障游戏顺利进行。

协助游戏:根据幼儿发展水平提供帮助,如帮助小班幼儿完成“气球吸杯子”游戏,给予情感支持和动作指导。

指导游戏:通过示范、提问引导幼儿探索,如在“母子泡泡”游戏中启发幼儿思考,提升幼儿探究能力。

资源利用策略

创新参与方式-家长助教:邀请家长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活动前告知游戏目的、玩法,激发家长主观能动性,解决人手不足问题。

化被动为主动-调动热情:通过家长会强调活动对家长和幼儿的价值,利用先行家长分享经验,借助社交平台交流,激发家长参与热情。

有差别利用-三类模式

机会均等型:家长自愿报名,按顺序轮流参与,保障参与机会公平但忽视家长能力差异。

更换-成长型:挑选高素质家长固定参与一段时间后更换,平衡公平与指导效果,但可能影响游戏连贯性。

固定不变型:长期固定部分家长参与,保障游戏质量但可能导致参与机会不均。

黄金半小时-提升能力:活动前半小时对家长进行培训,内容包括游戏介绍、指导方法和注意事项,提升家长指导能力。

现存问题与原因

主要问题

概念混淆:家长和部分教师将科学区角游戏与亲子游戏混为一谈,导致教育观念偏差,影响活动效果。

作用不充分:家长参与面窄、角色单一,部分家长指导能力不足,存在包办代替或指导偏差问题。

利用粗放型:缺乏整体规划,各班利用方式差异大,资源利用策略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

原因分析

规划随意:家长资源利用缺乏整体设计,依赖教师个人经验,资料留存和制度建设不足。

地位被动:家长主导权受限,仅配合教师工作,未参与游戏设计和决策,积极性受抑制。

培训不足:活动前培训时间短(仅半小时),内容简单,缺乏针对性和双向沟通,家长难以有效提升指导能力。

改进建议与思考

家长资源-从利用到合作

重构理念:树立平等合作观念,视家长为合作伙伴,尊重其发言权和监督权,建立双向互动关系。

明确角色:推动家长从“支持者”向“决策者”转变,鼓励参与游戏设计和幼儿园决策,提升参与层次。

倾听需求:通过家长学校、委员会等渠道了解家长需求,丰富培训内容(如观察幼儿行为、介入时机),采用双向沟通形式提升培训效果。

3.科学区角游戏-从孤立到统筹

常态化机制:增加活动频次,建立长效运行制度,同步提升家长和教师能力,激发参与热情,保障游戏质量。

加强管理:将科学区角游戏纳入幼儿园课程体系,评估游戏与幼儿发展的契合度,关注家长指导效果和幼儿在认知、情感、技能方面的发展。

学习收获:

1. 资源整合能力提升

 学会系统化梳理家长资源(职业、兴趣、时间灵活性),建立“资源档案”,使科学区角活动更贴合幼儿生活经验。  

2. 活动设计更具开放性

家长参与打破了教师单方面设计的局限,活动内容更贴近真实世界(如工程师爸爸讲解“桥梁承重”)。  

幼儿提问的深度明显增加,如:“为什么磁铁能吸住螺丝钉但吸不住塑料?”  

3. 家园沟通效率优化

通过线上平台(班级群、小程序)实时分享活动过程,让未到场的家长也能感知价值,提高后续参与意愿。  

问题剖析:实践中的不足**  

1. 家长参与的“两极分化”

部分高学历或专业背景家长积极主导,而普通家长可能因“不懂科学”退缩,需警惕资源利用的“马太效应”。  

改进方向:设计低门槛任务(如协助记录幼儿实验过程),强调“陪伴”比“专业”更重要。  

2.教师角色的“边界模糊”

个别家长过度介入活动,甚至替代教师职责(如直接纠正幼儿错误答案),干扰探究过程。  

改进方向:提前与家长沟通“引导而非代劳”的原则,提供《家庭科学互动指南》作为参考。  

3. 活动延续性不足

家长提供的资源(如实验器材)往往是一次性的,未能形成长效探索。  

改进方向:与家长共建“科学资源循环站”(如共享绘本、实验工具),定期更新主题。  

专业成长:教师自身的突破  

1.从“执行者”到“协调者”

不再局限于“自己会什么教什么”,而是成为资源的链接者,例如:协调家长与幼儿共同设计“家庭小实验”并带回园内分享。  

2.科学素养的补足

  面对家长提供的专业内容(如编程启蒙),需提前学习以确保能精准支持幼儿探究。  

  行动计划:参加STEM教育培训,建立“科学问题库”积累常见幼儿疑问的解答策略。  

3. 评价体系的完善  

   原以“活动热闹程度”为评价标准,现更关注幼儿在家长资源支持下的持续性探究行为(如多次返区角改进实验)。  

未来展望 

家长资源的开发不是“锦上添花”,而应成为科学教育的常态路径。

下一步需:  

构建“家长-教师学习共同体”,定期开展科学教育沙龙;  

开发“家庭科学盒子”,让家长资源突破时空限制,融入日常探究。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天宁区华润幼儿园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