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2024区科学专项课题:家园联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过程性材料>>文章内容
课题组理论性学习(3月姜莲)
发布时间:2025-03-3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舒青

家园联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理论性学习

日期

2025年  3月 5 日

地点

教工之家

主讲人

李舒青

学习者

姜莲

学习内容

幼儿实验探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内容摘要:

《幼儿实验探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由张敏撰写,旨在构建幼儿实验探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经多步骤确定了包含8项一级指标和27项二级指标的体系,并明确了各级指标权重。

1.研究背景与意义:探究能力是幼儿科学领域发展关键目标,实验探究能力是其关键形式。但国内幼儿实验探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缺乏,本研究在理论上可丰富幼儿探究能力内涵、补充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实践中能为教师理解相关概念、评价及培养幼儿探究能力提供参考与依据。

2.核心概念界定:科学探究是基于事实证据解决自然界问题的过程;幼儿科学探究是幼儿围绕自然界问题展开的完整探究活动;幼儿实验探究能力是幼儿基于实验法获取证据解决问题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形式。

3.研究综述:国外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研究起步早,涉及多层面且评价方式多样;国内相关研究起步晚,幼儿探究能力评价研究集中于培养方面,评价指标和方式有待完善 。

4.指标体系构建:以基本要素分析法、国家与国际层面评价项目框架分析和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为依据,遵循方向性、科学性等原则,确定8项一级指标和27项二级指标,构建出初始版本。通过德尔菲法,经两轮专家咨询对指标体系修订完善 。

5.指标体系检验与权重确定:运用临界比值法、题总相关法、因素分析法与克隆巴赫系数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指标体系信效度良好。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提出问题能力权重最大,部分能力权重较小符合幼儿发展特点。

6.研究结论与展望:构建了具有科学性、发展性与创新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各级指标权重。研究存在指标确定主观性、专家意见局限性和数据收集范围窄等不足。未来可通过更多文献研究、扩大样本范围和投入实践等方式完善体系 。

学习收获:

1. 理论收获

理解幼儿探究能力的核心内涵

明确幼儿实验探究能力的基本构成,例如:观察能力、提问能力、假设与验证能力、记录与表达能力和反思能力等,并认识到这些能力对幼儿科学素养发展的重要性。

掌握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学习如何基于儿童发展理论(如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科学教育目标(如STEM教育理念)和评价理论(如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构建指标体系。

认识幼儿科学探究的阶段性特征

了解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如3-4岁、4-5岁、5-6岁)实验探究能力的表现差异,明确评价需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

2.方法层面的收获

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流程

学习如何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访谈、实践观察等方法提炼核心指标,并通过德尔菲法(Delphi)或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形成科学、分层的评价体系(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评价工具的开发与验证

掌握如何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评价工具(如观察量表、情境任务、游戏化测评),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工具的信度(可靠性)和效度(有效性)。

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方法

学习如何通过质性(如行为观察记录)与量化(如评分量表)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并运用统计方法(如SPSS分析)对幼儿探究能力进行多维评估。

3.实践启示

指导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  

根据评价指标设计针对性的科学探究活动,例如通过“沉浮实验”“植物生长观察”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提问和验证能力。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帮助教师从“结果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关注幼儿探究中的思维发展而非正确答案,提升教师观察、记录与支持幼儿探究行为的能力。

该研究不仅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工具,更强调“以评促学”的教育理念,引导教育者关注幼儿探究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学习后,教育工作者可更系统地规划科学活动,家长能更科学地支持幼儿探索,研究者则可在此基础上拓展评价维度的深度与广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天宁区华润幼儿园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