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2024区科学专项课题:家园联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过程性材料>>文章内容
课题组理论性学习(3月徐涵粟)
发布时间:2025-03-3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舒青



家园联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理论性学习

日期

2025年  3月 5 日

地点

教工之家

主讲人

李舒青

学习者

徐涵粟

学习内容

《幼儿实验探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内容摘要:

研究背景与意义

通过学习《幼儿实验探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我深刻认识到幼儿期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实验探究能力作为科学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当前学前教育领域对幼儿实验探究能力的系统评价仍显不足,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研究内容理解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研究提出了四大构建原则:

1.发展适宜性原则:指标设计应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

2.科学性原则:基于实证研究和理论框架

3.可操作性原则:便于教师观察和记录

4.全面性原则:涵盖实验探究全过程

核心评价维度

研究将幼儿实验探究能力分解为五个关键维度:

1.问题提出能力:观察现象、提出简单问题的能力

2.猜想与假设能力:基于已有经验进行合理推测

3.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使用简单工具进行探索

4.观察与记录能力:注意细节并用适宜方式记录

5.结论与交流能力:表达发现并与他人分享

研究方法启示

研究采用德尔菲法、行为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这种多元方法的应用保证了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特别是通过大量幼儿园实地观察获取的一线数据,使指标体系更具实践指导价值。

实践应用价值

1.为教师提供评估工具:帮助教师系统观察和评价幼儿实验探究能力发展

2.指导活动设计:根据评价结果调整科学活动设计,更有针对性地支持幼儿发展

3.家园共育依据:为家长了解孩子科学探究能力提供专业参考

4.促进教育公平:统一标准有助于不同地区幼儿园科学教育质量均衡发展

学习收获:

通过学习认识到,幼儿实验探究能力不仅是动手操作,更是“基于实证的思维建构过程”。该体系强调幼儿在观察、提问、验证、解释等环节中表现出的综合能力,如发现问题时能通过实验寻找证据,而非依赖教师直接给出答案。

评价体系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基础,结合“基本要素分析法”与国际经验,形成多维度的评价框架(如实验设计能力、工具使用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其核心在于分层细化目标,例如小班侧重兴趣激发与感官观察,大班则强调逻辑推理与同伴合作。

过去常以“作品完成度”或“知识掌握度”评价幼儿实验活动,易忽视个体差异。现通过指标体系发现,需重视幼儿在实验中的试错行为(如反复调整材料)、问题解决策略(如用图画记录现象)等隐性能力。例如,幼儿搭建斜坡探索小球滚动速度时,教师应观察其是否主动尝试不同坡度,而非仅关注是否得出正确结论。

评价体系的应用需家园协同。例如,通过家长开放日展示幼儿实验过程视频,引导家长理解“试错”的教育意义,减少对“正确答案”的过度期待。

该研究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系统化的评价工具,但落地需教师从理念到行为的全方位转变。未来需在实践中持续验证指标的科学性,并探索更贴近幼儿生活的评价情境,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天宁区华润幼儿园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