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联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理论性学习 | |||
日期 | 2025年 3月 5 日 | 地点 | 教工之家 |
主讲人 | 李舒青 | 学习者 | 蒋鑫 |
学习内容 | 幼儿实验探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 ||
内容摘要: 《幼儿实验探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由张敏撰写,旨在构建幼儿实验探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经多步骤确定了包含8项一级指标和27项二级指标的体系,并明确了各级指标权重。 1. 研究背景与意义:探究能力是幼儿科学领域发展关键目标,实验探究能力是其关键形式。但国内幼儿实验探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缺乏,本研究在理论上可丰富幼儿探究能力内涵、补充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实践中能为教师理解相关概念、评价及培养幼儿探究能力提供参考与依据。 2. 核心概念界定:科学探究是基于事实证据解决自然界问题的过程;幼儿科学探究是幼儿围绕自然界问题展开的完整探究活动;幼儿实验探究能力是幼儿基于实验法获取证据解决问题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形式。 3. 研究综述:国外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研究起步早,涉及多层面且评价方式多样;国内相关研究起步晚,幼儿探究能力评价研究集中于培养方面,评价指标和方式有待完善 。 4. 指标体系构建:以基本要素分析法、国家与国际层面评价项目框架分析和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为依据,遵循方向性、科学性等原则,确定8项一级指标和27项二级指标,构建出初始版本。通过德尔菲法,经两轮专家咨询对指标体系修订完善 。 5. 指标体系检验与权重确定:运用临界比值法、题总相关法、因素分析法与克隆巴赫系数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指标体系信效度良好。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提出问题能力权重最大,部分能力权重较小符合幼儿发展特点。 6. 研究结论与展望:构建了具有科学性、发展性与创新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各级指标权重。研究存在指标确定主观性、专家意见局限性和数据收集范围窄等不足。未来可通过更多文献研究、扩大样本范围和投入实践等方式完善体系。 | |||
学习收获: 在教学实践中,作者注意到某幼儿园大班在进行“磁铁探秘”活动时,教师仅通过观察幼儿是否能正确区分磁性物体来评价,忽略了提问设计、实验调整等过程性能力的培养。这揭示了目前幼儿实验探究评价的单一维度和模糊标准的问题。张敏的研究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她构建的8项一级指标体系为全面评估幼儿“发现问题-设计实验-验证结论”的完整探究链条提供了理论基础,例如将“提出假设”“控制变量”等二级指标纳入评价维度,能更准确地反映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水平。 该研究采用德尔菲法确定的指标权重体系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例如“提出问题能力”权重最高(0.185),在某次“植物生长”探究活动中得到验证:当教师鼓励幼儿自主提出“浇不同液体会影响生长吗”等问题时,幼儿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组、记录茎叶变化等行为,展现出更完整的探究行为链。而“工具使用能力”较低权重(0.062)符合幼儿发展特点,如同龄儿童使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时,精细操作能力的欠缺并不影响其整体探究质量,这与研究强调的“发展性评价”理念高度契合。 鉴于研究样本的局限性,建议可以结合园本实践进行动态优化。例如在某幼儿园应用该体系评价“溶解现象”探究活动时,发现“数据解释能力”指标需要根据小班幼儿认知特点,增加“能用图画符号记录现象”等具体描述。未来可参照研究提出的改进路径,通过建立区域幼儿园案例共享库、开发可视化评价工具包等方式,将理论指标体系转化为可操作的园本化评价方案,真正实现“以评促教”的教育价值。 |
课题组理论性学习(3月蒋鑫)
发布时间:2025-03-3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舒青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