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联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理论性学习 | |||
日期 | 2025年 2 月24日 | 地点 | 教工之家 |
主讲人 | 李舒青 | 学习者 | 姜莲 |
学习内容 | 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理论学习 | ||
内容摘要: 一、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相关概述 幼儿科学探究能力主要是指对相关现象或者事物观察、 质疑、探索的技能,在幼儿阶段,此能力实际属于一种萌芽式的研究能力,对幼儿日后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二、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 (一)材料的直观化 (二)过程的操作化 三、学前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不断丰富并提升指导方法和技巧 (二)注重激发幼儿的兴趣 (三)保护好好奇心,激发幼儿科学探究欲望 (四)寻找切入点,做好导入工作 (五)将故事渗透于科学活动,营造浓厚的科学探究氛围 (六)打造创新性的探索环境,鼓励幼儿探索 (七)精心设计探究材料,引导幼儿探究 (八)鼓励幼儿大胆质疑 1.创设质疑氛围,确保幼儿敢于提问 2.加强科学训练,让幼儿善于提出问题 (九)及时做好科学教育活动的总结与反思 | |||
学习收获: 通过研读《学前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一文,结合教育实践中的观察与反思,我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内涵与实施路径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这场理论解开了我在组织科学活动时的诸多困惑,也让我对“探究”二字的理解从模糊的概念走向了具体的教育行动。 一、重构认知:在理论解构中明晰科学探究的本质 文中对"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界定颠覆了我过往的刻板印象。我曾将科学活动简单等同于知识传授,认为教会幼儿认识植物生长阶段、记住磁铁特性就是成功的教学。而研究指出,真正的探究能力是“观察-质疑-验证-归纳”的完整思维链条。这让我联想到中班“沉浮实验”中的场景:当幼儿发现木块浮起而积木下沉时,脱口而出的"为什么大的东西反而轻"的疑问,远比记住"密度"概念更有教育价值。这种思维火花的迸发,正是科学素养的萌芽。 在材料投放策略上,"直观化与操作化"原则给了我新的启示。上学期开展"影子剧场"活动时,我直接使用投影仪演示光影变化,孩子们虽然兴奋却很快失去兴趣。反观文中的分层材料理论,若能在初期提供手电筒、镂空剪纸等实物,中期引入彩色玻璃纸创造奇幻光影,后期鼓励用身体造型创作影子故事,或许更能激发持续探究。这种从具象操作到抽象思维的渐进设计,正是维果茨基“支架理论”的生动诠释。 二、实践觉醒:教育现场中的策略转化 保护好奇心的论述让我重新审视日常教育行为。当小班幼儿反复追问“蜗牛怎么吃饭”时,我曾用“它用嘴巴吃”简单回应。现在意识到,这恰是开展探究的黄金时机。可以创设“蜗牛餐厅”:提供菜叶、苹果等食物,引导观察齿舌运动;用放大镜记录进食痕迹;制作食物偏好统计表。这种将随机事件转化为课程契机的智慧,需要教师保持敏锐的教育嗅觉。 在指导策略方面,“退位观察-适时介入-引导深化”的三阶模式极具操作性。大班“桥梁建筑师”活动中,我最初急于示范三角形结构的稳固性,导致幼儿机械模仿。调整后,先让幼儿自由搭建纸质桥梁,在坍塌中产生认知冲突;继而投放KT板、木棍等新材料引发比较;最后通过"桥梁承重赛"推动深度探究。当幼儿自主发现"桥墩间距影响承重"时,那种豁然开朗的神情,正是探究能力生长的最佳注脚。 |
课题组理论性学习(2月姜莲)
发布时间:2025-02-2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舒青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