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联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理论性学习 | |||
日期 | 2025年 2 月24日 | 地点 | 教工之家 |
主讲人 | 李舒青 | 学习者 | 袁铭钰 |
学习内容 | 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理论学习 | ||
内容摘要: 一、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相关概述 幼儿科学探究能力主要是指对相关现象或者事物观察、 质疑、探索 的技能,在幼儿阶段,此能力实际属于一种萌芽式 的研究能力,对幼儿日后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 二、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 (一)材料的直观化 (二)过程的操作化 三、学前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不断丰富并提升指导方法和技巧 (二)注重激发幼儿的兴趣 (三)保护好好奇心,激发幼儿科学探究欲望 (四)寻找切入点,做好导入工作 (五)将故事渗透于科学活动,营造浓厚的科学探究氛围 (六)打造创新性的探索环境,鼓励幼儿探索 (七)精心设计探究材料,引导幼儿探究 (八)鼓励幼儿大胆质疑 1.创设质疑氛围,确保幼儿敢于提问 2.加强科学训练,让幼儿善于提出问题 (九)及时做好科学教育活动的总结与反思 | |||
学习收获: 培养小班幼儿(3-4岁)的科学探究能力(科探能力)需要结合其年龄特点,注重兴趣激发、感官体验和基础科学思维的启蒙。以下是关键要点: 1.以兴趣为导向,贴近生活经验 选择熟悉的事物:如植物生长、水的流动、影子变化、常见动物等,从幼儿日常接触的现象入手。 情境化游戏:将探索融入故事、角色扮演(如“小小科学家”“探险家”),激发主动参与。 趣味性问题:用童趣语言提问,如“为什么树叶会掉下来?”“泡泡为什么会飞?”引发好奇心。 2.强调感官体验与动手操作 多感官参与:鼓励看、摸、闻、听、尝(安全前提下),如观察水果颜色、触摸冰块融化、听不同材质的敲击声。 简单实验操作:提供安全易操作的材料(如磁铁、放大镜、滴管),通过“试错”感知现象,如“沉浮实验”“颜色混合”。 自然接触:户外活动观察天气、昆虫、植物,积累直观经验。 3. 注重观察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引导有序观察:从整体到局部、静态到动态,如“先看花的颜色,再数花瓣”。 记录方式多样化:用图画、贴纸、简单符号记录发现,替代文字描述。 鼓励语言表达:通过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它摸起来怎么样?”)引导幼儿描述感受,接纳不完整的表达。 3.渗透基础科学思维 简单因果联系:通过重复操作感知“动作-结果”,如捏橡皮泥会变形、用力吹纸片会飞走。 分类与比较:按颜色、形状、大小分类积木,比较树叶的不同。 预测与验证:提问“猜猜它会怎样?”,如“把石头放进水里会沉吗?试试看!” 5. 营造支持性环境 安全的探索空间:提供低结构材料(如沙、水、黏土)、自然物(石头、树叶)和简单工具。 包容试错与重复:允许幼儿反复操作,不强求“正确结果”,重在体验过程。 教师角色:做观察者、引导者而非讲授者,用“你试试看”“真有趣,发生了什么?”等语言支持探索。 6. 家园合作延伸探索 家庭小任务:如“找找家里的圆形物品”“观察下雨天的变化”,将科探融入生活。 亲子科学游戏:推荐简单实验(如“会跳舞的盐”“彩虹牛奶”),增强亲子互动与科学兴趣。 避免误区 1. 追求知识记忆:不需强调科学概念(如“浮力”“蒸发”),重在体验。 2. 过度干预:避免代替操作或急于纠正“错误”,保护探索热情。 3. 复杂化活动: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步骤简单、目标明确。 总结:小班幼儿的科探能力培养应基于“玩中学”,通过感官体验、动手操作和趣味引导,逐步建立观察、提问和探索的习惯,为后续科学素养发展奠定基础。 |
课题组理论性学习(2月袁铭钰)
发布时间:2025-02-2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舒青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