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户外活动——玩味野趣户外
常州天宁区华润幼儿园 蒋丹琴
摘要:户外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幼儿身体发展、智力发展、性格品格形成的良好途径。作为幼儿园户外活动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户外混龄活动促使打破年龄、班级界限,在各个区域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自主地参与活动,发展基本动作,同时扩大幼儿之间的接触与交往,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影响、共同提高,不断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要,充分体现幼儿是户外活动的主人。本文试从幼儿园户外混龄活动的材料投放、组织方式、教师的调整与指导三个方面,来阐述幼儿户外混龄活动的有效尝试。
关键词:混龄;户外活动
华爱华教授在《幼儿游戏理论》中指出:“完善的个体发展离不开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的交往,各自获得的益处是不同的。”的确,混龄教育在幼儿教育体系中有着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交往能力,让幼儿身心愉悦、精神振奋,在新鲜、有趣、活跃的气氛中学习,是当下教师在共同探讨的话题。但是,在幼儿园传统的一日活动中,受班级人数的制约,幼儿园在户外活动中的交往只限于同班幼儿之间,同伴间交往的机会很贫乏,使得孩子的合作、交往等能力的发展均受到一定程度限制。
户外混龄活动作为幼儿园户外活动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打破年龄、班级界限,在各个区域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自主地参与活动,发展基本动作,同时扩大幼儿之间的接触与交往,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影响、共同提高,不断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要。笔者结合自己所在园开展的户外混龄活动,试从“我要和谁在哪儿玩——户外混龄活动组织方式多样”,“我们拿什么玩——户外混龄活动材料投放多元”, “老师怎么做——户外混龄活动教师的适宜引导”这个三方面,来谈谈幼儿园户外混龄活动中的有效尝试。
一、“我想和谁在哪儿玩”——户外混龄活动组织方式多样
在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活动材料到位的情况下,幼儿园可尝试分级活动,开始混合体育活动的尝试。如全园九个班级,可以按“年级分组、功能分类的”方式形成了3大活动地带;通过用“同龄混班”、“以强带弱”的活动方式开展活动。
(一)“我想和你玩”
教师组织幼儿打破班级界限后,幼儿户外活动的空间大了,方式更自由了。他可以自由结伴,自主选择新伙伴开展自己喜欢的户外活动。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发展自己的动作及各方面素质,自主选择玩伴。它改变了以往完全由教师带领选择伙伴、开展活动的现象,幼儿也不会感到有什么压力,能轻松、愉快地参与活动,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活动中,大班的幼儿可以选择小班的幼儿,也可以小班的幼儿选择大班的幼儿,大班的幼儿而和年龄小于自己的伙伴合作,自己成了大哥哥、大姐姐,就能担当起户外活动“领导者”、“设计者”的角色。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能需要重新调整自己,想想怎样来合理分工,怎样来以自己的长处弥补小弟弟、小妹妹的短处,使活动成功,同时还要保护好弟弟、妹妹。
(二)“我们在这儿玩”
由于户外活动中打破了班级的界限,幼儿约上大哥哥、大姐姐或是小弟弟、小妹妹,只要遵守规则,全园的游戏场幼儿可供其自主选择,喜欢玩什么就玩什么,也就让“想上哪儿玩就去哪儿玩”成为了可能。例如,每天开展户外混龄活动中,每个活动区域中均有指导教师到位,各年龄段的幼儿也约定了参与的方法,便可自主选择参与——在“野战区”活动的“救伤员”中,幼儿要依次背着娃娃走过小桥,绕过小椅子跑过来,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自己的桥墩过河。教师可布置好场地,大年龄段的幼儿对教师的意图早已心知肚明,他们马上开始教自己的弟弟妹妹,既示范又讲解,忙的不亦乐乎,俨然一副专业教师的神态。同时也要让小的幼儿有事可做,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在户外混龄活动中,并不是小年龄段的幼儿一直在等着享受,他们也在活动中跟着哥哥姐姐身上学习本领,找到并参与到适合自己活动。
综合以上两点,可见让幼儿自主参与户外活动,不仅可扩大幼儿之间的交往,使年龄不同的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影响、共同提高;而且还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天性,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幼儿户外混龄活动组织上的灵活多样,更易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提升户外混龄活动的质量。
二、“我们拿什么玩”——户外混龄活动材料投放多元
户外混龄活动的材料是促进幼儿正常发展的途径之一,也是开展混龄活动的基础保障。活动的材料是否体现多变、趣味,能否切合幼儿机体发育的特点,能否适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求,将在幼儿参与户外混龄活动中直接体现,甚至影响活动的设计目标能否实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因此,教师能否根据活动中幼儿的反映及时进行调整、引导,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欲望,实现让材料代替教师说话,是关系到户外混龄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
(一)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对于混龄户外活动的材料投放上,要在共同大前提下确定材料的主要类型,根据幼儿的操作现实情况,区分难易程度,体现针对性。如在“轮胎游戏”中,小、中班幼儿在大班幼儿的帮助下稳定轮胎前进,在材料投放时,就选择普通车轮胎、电动车轮胎等不同类型。大班年龄段的孩子,可在场地上利用轮胎的特性,玩轮胎攀爬墙、轮胎荡秋千、轮胎滑板等。又如,在童玩区,教师可投放铁环、毽子、竹蜻蜓等;童车区投放扭扭车、高矮不同的小三轮车等,以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材料开展活动。由于是混龄活动,幼儿的年龄差异、个体差异凸显其中,为此,教师还可在活动区创设了适合不同水平幼儿的游戏情境和活动材料。如平衡区,在入口处有三条小路可以通向前方,即高矮、宽窄各不相同的平衡木。在通往下一个目标的道路则是由高矮不同的梅花桩和轮胎铺成。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能力选择不同的材料,从而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有助于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均得到发展。
(二) 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受材料性质的限制,使用高结构材料的活动时,混龄幼儿之间难以实现合作。因为高结构材料对幼儿的认知有一定的要求,并且对材料的玩法预先也有一定的要求,因而使用这种类型的材料进行活动,处在最近发展区内的幼儿之间易发生模仿行为,但却难以相互合作。低结构的材料因其玩法不固定,幼儿可以在适合自己的认知水平内加以选择,寻找适合的活动方式。因此,教师在幼儿园户外混龄中,材料的投放不能只有高结构材料,也不能为了加强混龄幼儿间的互动而只设置低结构的材料。教师在材料投放时,应有意识地在区域中提供适合不同年龄和能力水平的活动材料,注重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幼儿才会去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材料开展活动,实现个性化发展。例如,以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为例,结合水乡童玩的特色,幼儿园提供了不同的葫芦材料:小班的幼儿受小肌肉发展的影响,可以拎着晒干的葫芦跑一跑,而中班的孩子可以投入灌着沙包的葫芦滚一滚,大班的孩子则可以这些葫芦材料,在沙池开展“野外投弹”……又如,骑小车活动中,大班年龄段的幼儿可以骑车,带小年龄段的幼儿坐车,创设这样的情景,提供这样的活动材料,能使大小年龄段的幼儿自然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地,并体验到了异龄同伴交往的快乐。
三、“老师怎么做”——户外混龄活动中教师的适宜引导
户外混龄活动是开放性的活动,它要放开幼儿的手脚,但又不是放弃教师的引导。因此,在户外混龄活动中,教师的引领与提升是户外混龄活动质量的关键。
(一)教师的观察与调整
有了细致的观察,教师才能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适时作出调整。因此,教师在整个户外混龄活动中,必须明白户外混龄活动的“时间”与“方式”,如,在活动的起始阶段,教师要通过示范、个别帮助、讲解规则等方式,指导幼儿按要求开展户外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指导的“时机”,把握指导的“力度”,不能紧攥不放,也不能放任自流,尽量以“适度的互动,有限的演示”为准。教师要及时根据幼儿活动中的表现,调整活动的难易程度,把控活动的节奏进程。又如:“投篮小能手”活动中,原本幼儿园的目标是将球投入较大的篮筐,随着大班、中班幼儿之间合作的加深、动作的默契,教师可以及时引导与调整增大难度,将篮筐改小,以新挑战提高幼儿的动作发展能力。总之,在户外混龄活动中,教师要敏锐地观察每个幼儿的活动情况,对于幼儿的危险动作要及时地加以组织和引导;当大的幼儿不能担当哥哥姐姐的角色时,教师要多鼓励,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责任心;当幼儿出现玩厌或想不出更好的玩法时,或玩法手段价值不大时,教师要及时地帮助和启发。另外,教师对幼儿在活动中的活动量要及时把握,给予调节,对于那些不爱运动、运动强度不够的幼儿,教师要多种形式引导他们充分参与活动,对于那些运动强度过大、控制不住的幼儿,教师要引导他们休息或减弱一下活动量,以免太疲劳。
(二)教师的引导与提升
教师的指导应帮助幼儿技能的习得,帮助幼儿发展能力,并激发其积极的情感。只有在一个能让幼儿得到承认、支持和能获得自主活动机会的环境中,幼儿才能富有情感地、热切地、创造性地从事各种活动,只有让幼儿具备这种参与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精神,并扩展到幼儿教育的其他领域,这样才会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户外混龄活动中,教师要首先理解、尊重、接纳孩子想法和做法。教师的行为和语言要处处表现出“接纳、肯定”幼儿的情感,如:幼儿在玩“轮胎”时,孩子对滚轮胎失去兴趣时,他们会把一个个五颜六色的轮胎垒成小山、排成山洞,摆成“荷叶”,孩子们自己会钻、爬、跳,这是对孩子胆量与自信心的考验。每当孩子爬过时,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句肯定的话语,都使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鼓励,胆怯的心理在教师的鼓舞变得自信了。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孩子的潜力,引导孩子主动探索,想一想“玩什么,怎么玩”,让孩子独自商量解决,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教师提供小椅子,启发幼儿发挥想象:可怎么玩?大班的幼儿会探索出多种玩法:将椅子摆成小树林,椅子转过来当马骑,小班的孩子将椅子进行爬山、走独木桥……教师要在指导户外混龄活动不断提升一个年龄班基本的动作要领、要求及幼儿的发展水平,而是要全方位地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基本动作及全体幼儿的实际水平。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组织的时间少了,指导、提升的时间多了,教师随机指导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当然,在户外混龄活动后,教师不能草草了事,要及时开展评价,通过教师的点评、总结加以提升,引导幼儿自我评价,深化活动内容,加深教师与幼儿的了解,从时序上将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的引导与活动后的评价有机结合,串成一个整体,发挥户外混龄活动的最大效应。
在幼儿园户外混龄活动中,只要教师科学合理投放活动材料,根据幼儿混龄特点组织多样活动,观察指导适时到位,幼儿便能在社会性混龄的户外活动中得到发展运动技能,提升社会交往能力,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相信,在户外混龄活动中,孩子们定会主动参与、快乐活动,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9 月
[2]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