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味”户外混龄活动新样态的实践研究》
2023春季学期阶段总结
一、课题进展情况
我们一直在探索适合孩子成长发展的户外活动模式,旨在从园本出发,创设宽松愉悦的氛围,提供丰富多彩的操作材料,利用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充分彰显幼儿的个性,使原本就拥有不同特质的孩子们都能得到最适合其自身的发展。我园全体教师和幼儿进入了户外大循环的活动模式,打破了班级界限,全园的幼儿在大循环活动中都能自主选择玩伴、器械、游戏方法等,充分利用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以及本地自然因素,有计划地进行户外活动。我们认为:玩的形式是非常好的运动方式,不但能增强孩子的体质,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兴趣中,在玩中对智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提高。而且,玩本身就是保护孩子天性的一个最有力的方法。幼儿园户外活动是孩子锻炼身体的集中时间,让孩子怎样玩,怎样玩的健康,怎样玩的快乐等等问题,是我们需要去探究需要去探究的。
二、本阶段研究的目标、研究重点、具体内容
1.本阶段课题研究的目标
(1)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特点,丰富幼儿体育器械,制定身体技能达标计划探索户外活动中教师适度、适时的指导方法、原则,形成不断推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指导策略。以户外大循环游戏为主线,架构起促进幼儿各项能力发展的游戏活动案例。丰富户外游戏的内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户外游戏通常被误认为是“身体的活动“,其实不然,我们根据幼儿的活动经验和游戏内容的不同侧重,将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分为五大类,即运动类、建构类、表演类、美劳类和探究类。
(2)优化户外游戏的指导,支持幼儿自主游戏,丰富游戏内容和形式,来调动幼儿参与的兴趣。
户外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游戏,能使幼儿在自我发现、自我学习、自我完善中得到发展。在幼儿的自主游戏活动中,教师适当地介入具体活动的过程,进行现场的支持与引导,与幼儿进行切实而有效的互动,则直接影响幼儿自主游戏的过程与质量。
(3)给予幼儿选择的机会与权利。
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体,在户外游戏活动前,教师必须给予幼儿选择的机会与权利,在游戏活动的具体发起上,教师需充分考虑并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与意愿,而不应以自己预先的设定,要求幼儿玩什么或不玩什么。在游戏活动中,幼儿有权确定自己活动的方式。从规则的约定与遵守,到游戏角色的扮演与分配,乃至动作操作的顺序与方法,在根本上都是幼儿自主确定与选择的结果。即便是一个新的游戏或玩法的学习需要教师的介入与干预,教师也应该在与幼儿商定的基础上进行。
(4)鼓励幼儿自主操作。
允许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和进程与游戏环境、操作材料实现充分的互动,让幼儿在自主的观察、感知与操作中,不断累积和丰富关于周围事物的感性经验。
(5)支持幼儿的自由交往
教师要善于利用幼儿与幼儿互动的同伴关系,提供幼儿同伴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交往机会,创设开放的交往平台,鼓励幼儿打破平行班与年龄班界限。混龄式的游戏扩大了幼儿交往的范围,拓宽了个人游戏的空间,培养了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使幼儿在与不同年龄的伙伴交往中相互学习并吸收同伴的经验。幼儿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冲突,能促使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和能力的发展,只有幼儿在自身与环境的碰撞中,才能体验探索得到。
3.调动教师组织和参与的积极性,保证户外活动的质量。
探索户外活动中教师适度、适时的指导方法、原则,形成不断推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指导策略。以户外大循环游戏为主线,架构起促进幼儿各项能力发展的游戏活动案例。在活动中教师作为环境的创设者,材料的提供者,需要对幼儿进行观察:活动的材料是否吸引幼儿(根据幼儿的需要材料如何调整或进一步丰富、改进);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与材料的互动、与同伴的互动、得到的哪些体能方面的锻炼、解决问题的过程等),老师需怎样引导、支持、帮助(是需要提供言语、方法引导的、材料支持的、还是其他帮助的),并写好观察记录,进行探讨指导方法、指导原则和指导策略,形成不断推进幼儿活动水平的指导策略。
2. 本阶段课题研究的重点
(1)研究创设户外大循环游戏的环境,提供层层推进的丰富的游戏材料,设计户外大循环游戏活动方案。
(2)探索户外大循环游戏中教师适度、适时的指导方法、原则,形成不断推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指导策略。
(3)组织多样化的户外大循环游戏,促进幼儿身心体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
3.本阶段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课程游戏化要求,老师要每天都观察孩子,关注孩子的兴趣点。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是确定课程的基本依据。注幼儿的应用能力,是确定课程内容的出发点。 只有关注幼儿的游戏、关注幼儿技能学习、关注幼儿直接经验的获得,才能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丰富幼儿的实践活动,最终实现幼儿园自主的课程体系。课程游戏化要求,老师要每天都观察孩子,关注孩子的兴趣点。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是确定课程的基本依据。注幼儿的应用能力,是确定课程内容的出发点。 只有关注幼儿的游戏、关注幼儿技能学习、关注幼儿直接经验的获得,才能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丰富幼儿的实践活动,最终实现幼儿园自主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游戏化的教学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加入新鲜元素,融入游戏化的课程设计.幼儿教师通过建立多样化的户外活动,合理的分配小组,开展角色模仿等,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从而使幼儿的户外活动能够更有效的展开.
(1)教师个人风格、能力特点对户外体育活动的影响。
通过教师访谈调查了解教师对户外场地、资源、材料及幼儿运动项目的兴趣点,在观察谈话中了解教师在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能力倾向和特点。运用自愿申报和统筹协调的方式确定教师点位和运动专项,通过日常观察、园本教研跟进其对户外体育活动的影响。
(2)教师在幼儿园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中的支持策略。
在课程游戏化“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理念背景下,研究教师在幼儿自由选择下的角色定位,研究教师所在点位的场地、空间、材料的开发与运用。研究教师定点指导的具体行动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合提炼,形成教师定点指导的不同策略。
(3)建构幼儿园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的发展性评价。
完善幼儿户外活动中的智慧标识、场地和材料的使用说明书、公约。用音乐替代规则,提醒幼儿自由自主整理,形成幼儿户外自主管理系统。以学习故事、跟踪观察的方式对幼儿户外体育活动进行过程性分析、评价,将对比往年幼儿病假人数、天数,幼儿午睡、午餐情况,辅助性评价幼儿户外活动质量。
三、本阶段研究方法、解决的问题、取得的成果
1. 本阶段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混龄教育的基本理念、混龄活动的方案设计、混龄教育的效果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观察法:通过实地观察幼儿园户外混龄活动的开展情况,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教师的教学指导等情况,以获取第一手数据。
(3)访谈法:与幼儿园教师、家长、幼儿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户外混龄活动的看法和建议,以获取更全面的研究信息。
(4)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家长和教师进行调查,收集他们对户外混龄活动的评价、意见和建议,以及幼儿在混龄活动中的表现情况等信息。
(5)统计分析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如利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差异性分析,以了解户外混龄活动的效果和影响因素。
2.本阶段解决的问题
(1)活动材料单一问题
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发现混龄活动需要配合具有层次性的游戏材料才能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需求。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多样化的游戏材料,如不同难度和功能的玩具、教具等,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需求。
(2)教师指导不足问题
针对教师在混龄活动中指导不足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专门的教师培训和指导策略研究。通过培训,教师们了解了混龄活动的理念和方法,掌握了如何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我们还设计了一些指导工具和策略,如观察表、指导手册等,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观察和指导幼儿的活动。
(3)活动内容单一问题
为了解决活动内容单一的问题,我们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混龄活动,如户外探险、角色扮演、运动比赛等。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够持续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同时,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不断更新和调整活动内容,以确保活动的效果和吸引力。
3.本阶段取得的成果
(1)游戏个性化
户外大循环游戏更有助于幼儿展现自己的个性,当幼儿处于自然的游戏情境中,幼儿的表现会更自然,教师也就更容易发现他们的真实需求,并合理指导。教师在组织户外大循环游戏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如不少年龄较小的幼儿没有注意游戏需要排队进行,而一些年龄较大的幼儿则注意到了这个规则。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让低龄幼儿观察其他幼儿的做法,并引导其思考为何要排队参加游戏。通过观察幼儿的运动能力,教师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如低龄的幼儿更钟情于滑滑梯和沙池,但是对滑索这类对体能要求更高的活动缺乏兴趣。此时,教师可以让运动能力较强的幼儿带着运动能力较弱的幼儿一起游戏。在户外混龄游戏中,由于幼儿的年龄不同,教师很容易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这样就能对幼儿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从而构建契合生本需求的课堂。
(2)游戏生活化
在户外大循环游戏中,教师给幼儿创设了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帮助幼儿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在混龄游戏中,幼儿可以相互帮助,生活知识可以一起分享,年龄较大的幼儿能给年龄较小的幼儿起到示范作用,通过互帮互助,幼儿的自理能力能快速地培养起来。在骑小车活动中,年龄较大的幼儿拥有更多的生活经验,所以能更好地完成任务。但是年龄较小的幼儿可能不知道哪些是安全标志及其代表的意思。此时,懂得安全知识的幼儿就能给其他幼儿一些启示和帮助。在相互帮助的过程中,幼儿掌握了这些安全标志的意义,幼儿的自理能力也能够得到提高。总之,户外大循环活动,能增加幼儿活动的多样性、趣味性,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提升幼儿综合素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四、本阶段研究存在的不足,如何调整
在目前教师的合理站位中,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更多的去挖掘幼儿的兴趣点,真正了解幼儿需求。确保教师能关注到全体幼儿,有针对性地观察幼儿、指导幼儿,避免做一个粗放型的观察者,在此基础上,我觉得每位教师每天要观察一名幼儿,每三分钟观察一次,以便进行跟踪了解。
在户外的器材还需经常进行更换,并且在一些大型器材的周围,增加不同的组合。建议选购一些大型的建构材料,大操场可以开辟一块区域作为建构区,孩子们可以一起搭建,培养孩子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