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文献学习>>文章内容
儿童视角下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的创设探究
发布时间:2023-12-2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配置员

儿童视角下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的创设探究

  [摘 要]儿童处于成长早期阶段,参与足够的户外活动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在户外活动环境的创设中, 要体现儿童视角,提供与儿童天性相适应的环境。现如今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整体布局、区域设置和材料  投放方面的问题,应当优化。在整体布局方面,要将各个活动空间联结成一个整体,并注重对衔接地带的优  化,突显儿童主体性。在设置区域方面,要体现多元性,将不同类型的活动区融合起来,并注重创设自然体验  区。在投放材料方面,要做到实时更新,提升材料的灵活性,进而引导儿童与材料互动。

  [关键词]儿童视角; 幼儿园; 户外活动环境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要求: “幼儿园应当有与其规模相适应的户外活动场地,配备必要的游戏和 体育活动设施”,“在正常情况下,幼儿户外活动时 间( 包括户外体育活动时间) 每天不得少于 2 小时”。[1]户外活动环境是每个幼儿园必须为儿童提 供的成长条件。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对儿童来说,只 有能够在户外尽情玩耍的童年才是完整的。随着学 前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持续改 善,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从儿童视角 入手审视户外环境创设,探寻优化户外环境的策略。

  一、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 “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 富的教育环境。”[2]根据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儿童的心灵具备 吸收力,能够将外界的资源和自身的经历内化为心 灵的一部分,因此教育者应当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成 长环境。其中,户外环境是儿童健康成长不可或缺 的环境资源。儿童无论是身体的发育、兴趣的发展, 还是健全个性的养成,都离不开童年时期与户外环 境互动的经历。创设户外活动环境,能够给儿童提 供一片快乐玩耍的天地,支持儿童不断将客体资源 转化为主体经验与能力,进而创造出一个稳定、积 极、健康的自我。因此,户外活动环境的创设要舍弃 成人化的价值立场,体现儿童的视角,满足儿童的需 求,起到支持儿童自主发展的作用。[3]

  二、儿童视角下幼儿园  户外活动环境创设中的问题

  户外活动场地是幼儿园办园的必备硬件,但是, 一些幼儿园在创设户外活动环境方面主要从园所和教师角度考虑,缺少基于儿童立场的考虑,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 一) 布局缺少整体性,脱离使用需求

  整体布局是创设户外活动环境的应有之义,户外环境要与儿童一日生活的需求相符,顺应儿童的活动习惯。但是,现今一些幼儿园的户外环境布局缺少整体性,虽然为儿童提供了一些游戏设施和场地,但是简单、零散,缺少整体布局意识。有些环境创设方式违背使用习惯,一些原本可以合并的区域未能合并起来。例如,在天气炎热时,幼儿园往往需要将户外自主活动安排在上午 10 点前或下午 3 点后,因此,操场中经常在同一时段有许多班级开展活动。但是,一些幼儿园的自主游戏场地设置较为孤立,是围绕教学楼构成的一个个活动区块,周围只有绿化带等设施,难以满足众多儿童的需求。部分儿童喜爱的活动区域相互分离,如在沙水区和植物角之间隔着晨练操场,儿童想要在植物角玩耍时必须穿过整片晨练操场。有些过渡地带仅仅起到支持通行的功能,环境利用率不高。这种缺少整体性的环境布局不利于儿童的自主发展。

  ( 二) 区域设置单一化,活动功能不足

  区域的功能设置与儿童的发展空间相对应,区 域功能越是丰富,儿童的活动类型就越是多样。但 有的幼儿园户外区域设置单一,活动功能明显不足, 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是活动区域数量少,部分 幼儿园只在户外放置一些固定的、不可移动的大型 高结构组合玩具,如滑梯、攀岩架等,在这些设施外 围上一些护栏,作为活动区域,却缺少休闲性的游戏 区域。以高结构大型游戏器械为主的区域,导致了 游戏活动自身的结构化,如果儿童想要尝试更为灵

  活多样的游戏,只能依靠篮球、跨栏、拱门等零散的设备,也就是将集中体育游戏中的材料搬到自主活动场地。第二是各区域活动的方式同质化,往往以活动量大的区域为主,缺少休闲型游戏区域。儿童在游戏中感到疲惫时,难以切换到其他状态。第三是游戏区域多为人工塑胶地面,这样的场地干净、便于打理,却隔断了儿童与天然环境之间的交流,影响了儿童的自主创造。[4]

  ( 三) 材料投放少新意,难以吸引儿童

  材料是儿童发展的中介,材料的投放在很大程 度上决定了活动的形态。有吸引力的材料投放方式 应当具有新意,能给儿童带来新鲜的体验。然而,一 些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中投放的许多材料虽然美 观,却缺少新意。首先,一些幼儿园在材料投放方面 想要一劳永逸,往往投放材料后多年不更新,有些儿 童从小班到大班,所见的都是相同的材料。其次,材 料的灵活性不足,很难支持儿童与材料互动,运用这 些材料创造出自己喜爱的活动。虽然投放大量精美 玩具能暂时吸引儿童兴趣,但是因为这些材料的可 塑性较低,一旦熟悉它们,儿童就很容易失去兴趣。最后,材料的差异性不足,无法纵深挖掘儿童的多层 次体验。在材料投放整体缺少新意的情况下,儿童 在户外活动中的积极性不足。

  三、儿童视角下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创设策略

  创设户外活动环境,是支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优化,进而创设更符合儿童需求的户外环境。

  ( 一) 整体协调布局,创设开放的户外环境

  1. 活动空间相互联结

  户外活动的空间要围绕使用需求相互联结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便于在活动时进行整合。可以将平时用于开展集中体育教学活动的塑胶跑道和自主游戏场地整合起来,跑道旁边的草地上就是滑梯、跷跷板、平衡木等游戏设备。在开展自主游戏时,儿童就可以利用塑胶跑道开展活动,运用教师提供的轻便器材从事自己喜欢的游戏。两个场地合并在一处,也便于教师开展观察。体育游戏和非体育游戏也可以整合起来,可以利用场地的边角、墙壁、树下等不宜进行体育活动的地方,放置绿化、栏杆等简单的隔离带,让儿童可以在这些地方从事户外建构、角色游戏等活动。相互联结的空间为活动的切换、场地的创新利用提供了便利,同时构成了一种视觉上的通透开阔感,能够优化儿童在园生活的体验。

  2. 巧用空间衔接地带

  在开放式的户外环境中,空间的布局要让儿童有主动权和控制感,体会到户外玩耍的愉悦,感受到每处环境都可以支持互动和学习。[5]因此,空间衔接地带的使用便显得尤为重要。衔接地带除可用于引 导活动以外,自身也要发挥一定的功能。如中大班 和小班儿童的发展层次不同,户外运动教学场地的 规格也不同,而且教学中通常有规避干扰的需要,因 此可以使用绿化带、长廊等衔接性设施进行隔离。在这些地带中,可以摆放“一米菜箱”。可以使用长 廊进行垂直绿化,各班负责浇灌照顾属于本班的植 物。也可构建复式长廊,将扶手美化成长颈鹿脖子 的形状,引导儿童通过玩取球游戏来锻炼上下楼梯 的能力。这样,空间衔接地带便转化为儿童自主活 动的区域,每处空间都可玩、可用、可爱。

  ( 二) 有效设置区域,形成丰富的游戏场地

  1. 构建多种功能区域

  户外活动的区域应具有多元性,可以承载多种 活动功能。[6]多种功能区域,可以支持教师开展不同 种类的集中教学活动,也可以丰富儿童的自主选择。以苏州科技城锦峰实验幼儿园( 以下简称“本园”)为例,本园着力开发户外活动环境,使户外环境的功 能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仅仅是在自主游戏区中便 包含了多种功能区域,如骑车区、悬吊速滑区、玩沙 戏水区、固定游戏器械活动区等。在固定游戏器械 活动场地中合并了多种功能,儿童可以在这里玩转 椅、攀登爬架、摇晃秋千,钻爬区的设计则让儿童可 以通过“隧道”快捷前往不同的区域,运动过程又增 添了几分乐趣。有些区域具有情境性,将运动过程 与游戏融合起来,如可以用砖块搭起堡垒创设“野 战区”,让儿童在模拟的打仗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实 现动作发展。幼儿期,个体处于建构自我的阶段,这 段时间他们想要尝试许多事物,兴趣爱好和注意力 都很容易转移。多种功能的户外活动场地,能够增 加儿童的运动量,促进儿童的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

  2. 区域搭配动静结合

  儿童在户外进行活动时有多种需求,既有进行 剧烈运动的需求,也有进行休闲活动的需求。因此, 动静结合是设置幼儿园户外环境区域的基本原则。动静结合可以给儿童创设更多的选择空间,促进儿 童的均衡发展。可以通过区域搭配,将对体能要求 较高的体育运动与休闲活动结合起来。如本园在足 球区和野战区以外,创设了钓鱼区、迷宫区、打击乐 创作区,它们是纯粹的休闲活动,儿童玩累了可以来 此休整,体验运动后的愉悦。在迷宫区中进一步丰 富功能,支持儿童使用水彩笔在迷宫上涂鸦,进而将 体育和艺术活动整合到一起。在儿童的自主创作之 下,迷宫的外墙富于变化,更能够吸引儿童来此游 戏。户外环境中“静”的活动区域,能够满足儿童多 元智能发展的需要,让儿童感受沉思和休闲的乐趣。

  3. 创设自然体验区域

  自然体验区域是指原生态的体验区域。儿童的心灵天生与大自然心心相通,不能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童年是不完整的。创设自然体验区域可以为整个 户外环境增添生机,让儿童感受生命相互支持的现 象。自然体验区域分为观赏型和互动型。观赏型体 验区是由幼儿园按计划设置的动植物景观,可以提 升景物的多样性,能让儿童接受自然之美的熏陶。互动型体验区则是儿童参与创设的自然体验区,儿 童可以来此从事种植和养殖活动,进而接受生态教 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本园重视 创设互动型自然体验区,尤其是在种植方面,教师通 过系统性的安排,让各年龄段各班儿童都参与种植 养殖活动。在每个学期开端,通过师幼谈话,儿童自 主决定要种植什么,如白菜、小麦、柑橘、棉花等,然 后由教师引导儿童从事实践。将插在土中的细PVC 管作为各班园圃的标志,以保障儿童种植活动的连续性。在这样的活动中,儿童形成了爱生活、亲 自然、乐探究的情感。

  ( 三) 科学投放材料,构建适宜的活动平台

  1. 适时更新活动材料

  材料如果一成不变,很容易引发儿童的厌倦情 绪。在创设户外活动环境时,要适时更新活动材料, 为儿童带来新的活动体验。可以对原本的户外活动 场地进行微调,使之以新的形式展现。如在骑车区 中加入拖车,加入一些情境性指示,让儿童可以扮演 乘客和司机,在游戏中开展骑车运动。对儿童不感 兴趣的区域,也可以通过更新活动材料来提升参与 率。本园的篮球区中原本很少有儿童来访,教师使 “愤怒的小鸟”情境性材料来装饰篮球架,让投篮 活动更有趣味。适时更新活动材料,可以让儿童持 续接受新鲜的有益刺激,助力儿童的发展。

  2. 布置生活化游戏材料

  材料的价值取决于儿童能够用材料做什么、是 否能够满足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需求。生活化游戏材 料具有独特的童真与纯朴质感,能够吸引儿童的兴 趣。只要材料的可玩性高,能让儿童从中得到乐趣, 即使是成本非常低的材料,也会被儿童视若珍宝。在本园中,当儿童在户外玩游戏时,随处可见生活化 材料的影子。如在骑车区中,引导儿童有序骑车的 分隔区道是用轮胎堆叠起来的; 在自由活动场地中, 儿童用梯子、板凳和油桶搭建起一条“勇敢者之路”; 儿童还会使用挂在绳子上的废弃铁锅创作打击乐……这些生活化材料随手可得,为户外活动环

  境带来了更多的灵气和活力,使活动方式变得丰富有趣,进一步满足儿童个性灵动发展的需求。[7]

  3. 体现个体发展差异

  《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要求尊重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2]儿童存在着兴趣、能力方面的 差异,因此,投放户外活动材料也要体现出这些差 异。经过不同的功能分区,户外环境的创设已经初 步体现出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可在各功能区中投 放差异性材料,进一步拓展环境功能,满足各类型儿 童的活动需求。如在骑车区中,可以提供多种玩具 小车,包括滑板车、三轮车、交替平衡车、平板车、小 推车,儿童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想要骑行的车辆。如有的儿童平衡能力较弱,喜欢挑战和提高自己,可 以试试交替平衡车。想要发展足部力量的儿童,可 以多骑三轮车、滑板车。差异化的材料能让不同能 力、不同个性的儿童找到游戏的切入点,进而支持自 身个性化发展。

  总之,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离不开丰富的户外 活动环境。幼儿园要基于儿童视角创设户外活动环 境,在场地布局、区域设置和材料投放中体现儿童学 习与发展的规律,用适宜的环境支持儿童生命成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幼儿园工作规程[EB / OL]. ( 2016 - 03 - 01) [2021 - 07 - 05]. http: / / www. moe. gov. cn / srcsite / A02 / s5911 / moe _ 621 /201602 / t20160229 _ 231184.html.

  [2]  教育部.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3] 樊永玲. 回归幼儿本真的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

  [J].学前教育研究,2020( 9) : 89-92.

  [4]  常瑞芳.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中的几个问题[J].幼儿教育,2016( 31) : 42-43.

  [5] 武艳艳.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研究———以济南市部分幼儿园为例[D].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2014: 21.

  [6]  张海雯. 从“操场”到“游戏场”的变迁———浅谈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创设策略[J]. 上海教育科研,2014( 9) : 71-72.

  [7]  袁圆.有准备的户外教育环境———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新思路[J].福建教育,2016( 38) : 44-45.

  (转载于教育观察2022 年 2 月/第 11 卷 第 6 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天宁区华润幼儿园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