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玩味”户外混龄活动新样态的实践研究>>过程性资料>>文章内容
2021-2022第一阶段课题研究总结(姜莲)
发布时间:2023-05-1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徐涵粟

“玩味”户外活动新样态的实践研究》

2021-2022第一阶段

一、课题进展情况

我们一直在探索适合孩子成长发展的户外活动模式,旨在从园本出发,创设宽松愉悦的氛围,提供丰富多彩的操作材料,利用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充分彰显幼儿的个性,使原本就拥有不同特质的孩子们都能得到最适合其自身的发展。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户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必须符合这一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课题实施,我园全体教师和幼儿进入了户外大循环的活动模式,打破了班级界限,全园的幼儿在大循环活动中都能自主选择玩伴、器械、游戏方法等,充分利用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以及本地自然因素,有计划地进行户外活动。

二、本阶段研究的目标、研究重点、具体内容

1.本阶段课题研究的目标

1创设适合户外大循环游戏的环境。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的精神和幼儿的兴趣、需要,设计户外游戏的活动方案,创设可操作性、开放、共享的游戏环境,依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差异,投放多层次的游戏材料,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游戏环境中,在不同年龄同伴的交往中,更好地互相学习并吸收同伴的经验,获得全方面的发展。

2开发促进幼儿发展的户外大循环游戏活动案例。

以户外大循环游戏为主线,架构起促进幼儿各项能力发展的游戏活动案例。

3实施促进幼儿发展的游戏活动。

    通过实践来验证游戏的组织、开展方式在本园的可行性。

4开展游戏过程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的方法。

    在游戏中教师作为环境的创设者,材料的提供者,需要对幼儿进行观察:游戏的材料是否吸引幼儿(根据幼儿的需要材料如何调整或进一步丰富、改进);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与材料的互动、与同伴的互动、得到的哪些能力方面的锻炼、解决问题的过程等),老师需怎样引导、支持、帮助(是需要提供言语、方法引导的、材料支持的、还是其他帮助的),并写好观察记录,进行探讨指导方法、指导原则和指导策略,形成不断推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指导策略。

2. 本阶段课题研究的重点

    1)研究创设户外大循环游戏的环境,提供层层推进的丰富的游戏材料,设计户外大循环游戏活动方案。

2探索户外大循环游戏中教师适度、适时的指导方法、原则,形成不断推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指导策略。

3组织多样化的户外大循环游戏,促进幼儿身心体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

3.本阶段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活动场地的规划:制定幼儿园户外大循环活动计划表,充分挖掘并利用幼儿园户外场地,根据功能划分不同的区域,设置常态化的大循环户外活动区域。初步把幼儿园场地按照功能划分为运动区、表演区、角色区、种植区、写生区、涂鸦区、沙水区等。在设置区域时,考虑各区域之间活动性质的合理搭配,在此基础上设置常态化的大循环活动区域,每个区域规划出难度不同的玩法,以适应不同能力幼儿的发展。

2)活动器械的投放:充分挖掘利用幼儿园现有的器械,挖掘其游戏功能,发掘具有层次性、多用性、可代替性、可变性以及趣味性的幼儿活动器械。

3)根据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制定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活动形式。

4)人员安排:合理安排人员的定位站位,确保幼儿安全活动。通过教师定点、幼儿跑动的方式打破班级、年龄界限。

三、本阶段研究方法、解决的问题、取得的成果

1. 本阶段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教师在组织户外游戏活动的实践中边研究边修正,观察和收集材料,了解幼儿的表现,不断调整教师的组织指导策略。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的主要方法,我们每天的活动都离不开游戏,通过老师组织开展户外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关注幼儿的发展,以实践——研究——调整——实践的方式,构建出一套户外游戏案例集。

2个案研究法:对每个班性格特征突出的孩子进行观察,通过户外体能游戏的开展,记录下孩子的体能发展的过程。

2.本阶段解决的问题

1)场地的规划

 课题组充分挖掘并利用幼儿园户外场地,根据功能划分不同的区域,设置常态化的大循环户外活动区域。初步把幼儿园场地按照功能划分为运动区、表演区、角色区、种植区、写生区、涂鸦区、沙水区等。

(2)活动器械的整理

充分挖掘利用幼儿园现有的器械,挖掘其游戏功能,避免了之前班级教师选择器械的单一性。

(3)活动中的人员安排

课题组根据参与户外大循环幼儿的人数不断增加,及时调整并合理安排教师的定位站位,确保幼儿安全活动。通过教师定点、幼儿跑动的方式打破班级、年龄界限。

3.本阶段取得的成果

1)游戏个性化

户外大循环游戏有助于幼儿展现自己的个性,当幼儿处于自然的游戏情境中,幼儿的表现会更自然,教师也就更容易发现他们的真实需求,并合理指导。教师在组织户外大循环游戏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如不少年龄较小的幼儿没有注意游戏需要排队进行,而一些年龄较大的幼儿则注意到了这个规则。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让低龄幼儿观察其他幼儿的做法,并引导其思考为何要排队参加游戏。通过观察幼儿的运动能力,教师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如低龄的幼儿更钟情于滑滑梯和沙池,但是对滑索这类对体能要求更高的活动缺乏兴趣。此时,教师可以让运动能力较强的幼儿带着运动能力较弱的幼儿一起游戏。在户外混龄游戏中,由于幼儿的年龄不同,教师很容易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这样就能对幼儿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从而构建契合生本需求的课堂。

2游戏生活化

在户外大循环游戏中,教师给幼儿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帮助幼儿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在混龄游戏中,幼儿可以相互帮助,生活知识可以一起分享,年龄较大的幼儿能给年龄较小的幼儿起到示范作用,通过互帮互助,幼儿的自理能力能快速地培养起来。在骑小车活动中,年龄较大的幼儿拥有更多的生活经验,所以能更好地完成任务。但是年龄较小的幼儿可能不知道哪些是安全标志及其代表的意思。此时,懂得安全知识的幼儿就能给其他幼儿一些启示和帮助。在相互帮助的过程中,幼儿掌握了这些安全标志的意义,幼儿的自理能力也能够得到提高。总之,户外大循环活动,能增加幼儿活动的多样性趣味性,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提升幼儿综合素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四、本阶段研究存在的不足,如何调整

1. 活动区域不够多样化

幼儿园户外场地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根据幼儿需求增加一些区域,如在种植区旁增加养殖区,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合作饲养小动物通过照顾观察小动物,幼儿逐步了解了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过程,懂得动物的生长变化以及它们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幼儿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发现,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可以创设相对舒适的阅读区,活动时,大孩子为小孩子讲述绘本里的故事,当他们讲得兴起时,会商量合作表演,与表演区进行有趣的融合。

2. 休息区、涂鸦区形同虚设

    我们关注孩子们情绪的释放,也会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在户外游戏中,有的孩子偶尔会出现身体上的不适,也有的孩子在活动中会发生摩擦,出现情绪上的波动这时候,为幼儿提供一个愉悦的休息空间,让他们进行短暂的情绪上的舒缓和身体上的休息尤为重要

3. 活动器械投放单一且玩法单一

    经过一阶段课题的实施发现,各区域中的材料单一,而且每个区域中的材料几乎固定不变,这样的设定会大大减弱幼儿游戏的兴趣。如果每一个区域布置安排活动示意图,包括名称、步骤、器械、玩法等,通过一物多玩、器械的合理搭配,这样会让幼儿园所有的区域富有趣味、体现层次,还可以通过运动器械归位图,幼儿能自主取放活动器械,并根据活动示意图自主组合。还应该考虑到幼儿活动的负荷问题,活动项目做到低强度、高密度、急缓结合、动静交替。

4.教师关注幼儿不够全面, 观察缺乏目的性

在教师的合理站位中,确保教师能关注到全体幼儿,有针对性地观察幼儿、指导幼儿,避免做一个粗放型的观察者,要发展成幼儿游戏全程精细型探索者和深度型观察者。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天宁区华润幼儿园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