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玩味”户外活动新样态 | 负责人 | 李舒青 | |
本阶段研究目标 | 1.创设可操作性、开放、共享的游戏环境,依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差异,投放多层次的游戏材料,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游戏环境中,在不同年龄同伴的交往中,更好地互相学习并吸收同伴的经验,获得全方面的发展。 2.以户外活动为主线,架构起促进幼儿发展的户外活动案例。 3.通过实践来验证活动的组织、开展方式在本园的可行性。 4.开展户外混龄的基础过程和过程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的方法。 | |||
研究方法 | 1.行动研究法:教师在组织户外活动的实践中边研究边修正,观察和收集材料,了解幼儿的表现,不断调整教师的组织指导策略,以实践——研究——调整——实践的方式,构建出一套户外活动案例集。 2.研究法:课题组成员观察发现问题,每天的户外循环活动课题组的组员都在整场巡察,及时发现问题并记录,汇总到组长处,定期集合开会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3.区域教师观察记录:对自己负责的区域发生的一些问题或者材料的替换、增加进行及时的记录汇总到级组组长处,由组长统一反馈给课题组,课题组负责解决问题。 4.材料分析法:对大操场区域材料进行分析,将问题抛给所有老师,集思广益收集材料,课题组进行讨论、筛选、投放。 5.共同讨论:对于棘手的问题,分级部进行小教研活动,大家一起查阅资料,寻找解决的办法,在实施在户外循环中。 | |||
月份 | 研究工作 | 研究目标 | ||
9月 | 1.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 2.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理论学习、培训。 3.开展一次现场教研活动,进行户外场地规划。(课题组组成员) 4.将幼儿园区域划分进行细化从最初的六大区域细分为十四个区域。 4.利用家长资源收集材料增加户外区域材料,使户外区域逐渐丰富起来。 5.指导大班老师区域观察和记录。
| 1.明确本学期课题研究方向。 2.探讨课题的内容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在实施中进行调整,逐步完善。 3.大班幼儿先参与活动熟悉场地 | ||
10月 | 1.级组教研,收集9月观察记录。开展一次现场教研活动,进行户外区域材料的添加。(课题组成员) 2.开展园本教研理论学习沙龙《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六个支架”》。 3.课题组成员探讨户外活动中的收归问题,并将收归要求和音乐让幼儿熟悉,为展开户外循环做准备。 4.课题开始,前期将大班幼儿投放在大操场的九个区域中,课题组成员观察记录。 5.中小班定点户外。 | 1.将计划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队计划进行调整。 2.通过“六个支架”的解读,对课程游戏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3.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为户外大循环打下基础。 4.开始大循环,并写好记录观察,进行调整。 | ||
11月 | 1. 根据大班幼儿熟悉户外区域的进度加入中班课题组成员的班级,展开初步的中大班户外混龄大循环。 2. 了解区域老师在循环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课题组成员记录循环中发现的幼儿及教师的问题,进行教研解答区域老师遇到的问题,给出建议并及时调整。 3. 大中班年级组所有班级全部加入户外大循环中,并观察指导区域老师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并且每日填写观察记录。 4.课题中期总结,发现不足,进行调整。 | 1.对目前户外活动现状加以分析、研究。 2.及时发现问题,利用教研时间探讨,解决问题,让不同年龄的幼儿体验到合作、交往的乐趣。 3.根据区域教师的观察记录,进行讨论和指导。 4.发现研究问题,提出下一阶段的研究问题。 | ||
12月 | 1. 暂停大中班户外,让小班幼儿熟悉场地,了解户外循环的基本玩法。 2.在小班幼儿熟悉户外循环的基础上投放大班和中班部分班级,初步实现大中小三个年龄段混龄户外循环。 3.及时总结大中小三个年龄段混龄遇到的问题,并进行调整。 4.将大中小所有班级投放到户外十四个区域,从而实现大中小混龄户外,区域教师及时进行观察和记录,课题组成员对户外循环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和跟进,并及时进行调整。 5.整合所有教师的智慧对户外大操场区域材料进行添置丰富。 | 1.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进行户外循环场地熟悉,初步激发小班幼儿的自主游玩意识。 2.大中班部分班级和小班幼儿一起户外,初步实现混龄户外的目标。 3.引导教师写好观察记录,进行探讨指导方法、指导原则和指导策略,形成不断推进幼儿活动水平的指导策略。 4.提高理论知识的掌握,用先进理论指导实践。 5.利用教师资源对户外区域材料进行丰富。
| ||
1月 | 1.整理本学期的课题活动轨迹。 2.完成课题总结。 3.制定下学期户外循环研究计划表。 | 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为后续进行有效的研究提供方向。 | ||
2021-2022第一阶段课题研究计划表(李舒青)
发布时间:2023-05-1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徐涵粟
附件:
![]() ![]() |